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我知誰掌管明天

經文:

「若有人以為自己知道什麼,按他所當知道的,他仍 是不知道。」林前8:2

小故事:

     有一個智慧的老人談到他自己過去時,說:「我 還年輕時,是個狂熱的改革者,總是祈求上帝給我力 量去改變世界,待我屆入中年,發覺自己過了大半輩 子,卻沒有改變過一個人。我遂改變了禱詞,求上帝 賜給我改變接觸到的人所需的恩典,就算只是親戚、 朋友,我也心滿意足。」

  「如今我是個老頭兒,所剩的日子都數得出來, 才發現自己的愚蠢!現在我只是祈求主!賜我改變自 己所需的恩典。要是一開始我就這樣祈禱,就不致蹉 跎光陰了。」

默想:

  每個人都想改變別人,但是少有人會想到改變自 己。當你想改變世界時,先調整自己吧!有一天你會 發覺,當自己調整好了,世界也跟著改變了。

古典詩篇23篇

耶穌我來_Jesus, I Come


李念樑(與NienLiang Lee)與懷恩管弦樂團2013年7月28日於懷恩堂獻奏

A Christmas Festival

李念樑(NienLiang lee)指揮懷恩管弦樂團於懷恩堂2012年聯合聖誕崇拜之序奏

聖誕組曲

2011聖誕主日早堂獻奏

願主賜福保祐你




耶穌愛你 Jesus Loves You_Violin 林顗德&Cello 呂黛玲

這世界有個千年不變道理,那就是耶穌愛你, 在世上沒有任何的逼迫患難,能使我們與神的愛隔絕, 你是否願意同為神的兒女,一生讓耶穌愛你, 在世上沒有任何的困苦愁煩能,使我們與神的愛隔絕。

[羅馬書八章38-39節] 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的。

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2012/8/17 周五音樂會的感動



親愛的雅歌人:
 
今天晚上念樑帶領的懷恩管弦樂團,讓我與兩個女兒(可惜淑芬與以琳在美國)有著一個美妙又感動的音樂饗宴;這樣的情景讓我想起近二十年前在倫敦留學時,在All Souls Church (福音派大將John Stott 牧會的倫敦大教會,人數比懷恩堂還大兩三倍,非常興盛) 每週崇拜時常能欣賞第一流的管弦樂團,配合精彩的詩班,那種被上帝摸著的感動。因著這種感動,冷漠而忙碌的倫敦人每週湧進All Souls,我與淑芬在那兒的到許多的造就與照顧,我們始終記得那個指揮(Noel) 的神態與身影,美不勝收!!今晚,我在念樑的身上,看到他的影子!



這些年來,我看著念樑與儀悌對樂團的擺上過程,雖然沒幫上忙,但這個事工一直在我的禱告中。今晚,當念樑感動落淚時,我眼中也泛著淚水,感謝神,讓我們有美好的音樂、奇妙動人的管弦樂。我深信這樣的經驗不應該只限於教堂,更不該只是基督徒專享的特權。我請大家為此事禱告,讓這個樂團能有更多愛神的音樂家投入,也有更多的資源可以加大影響力,甚至outreach到教會之外;管弦樂之美在它的和諧與感動,今晚的滿座是很好的證明;我相信這樣的內容是可以感動人心,甚至具有商業價值的(請不要輕視”商業”,因為這也是神創造的),音樂不必曲高和寡,最基本的還是要好聽,而且要以大多數人的標準與眼光來衡量與挑選。如果能有雅俗共賞的曲目,穿插介紹與福音信息(念樑今晚的串場很好,一方面介紹音樂、一方面也傳福音),我個人認為這樣的內容是有價值的;我們應該為此事禱告與奉獻,也應該把這樣的美妙經驗記錄下來,分享出去。
 

 
 趁著感動,我希望用這些簡單的文字,來闡述我的異象,更希望有相同負擔的基督徒,願意出錢出力,來支持這個有意義的事工;至少,請放在我們的禱告中,雅歌若能長期認養這個事工,也是美事一件,請大家放在禱告中,任何感動與想法,歡迎提出,也想聽聽念樑夫妻的意見,退休會時,我們可以做更細致的交通。
 
祝好夢,再次謝謝懷恩堂管弦樂團帶給我的感動!! 郁文









古代舞曲_Respighi: Antiche danze ed arie

李念樑(Nien-Liang Lee)與懷恩管弦樂團於6月24日在懷恩堂的主日崇拜午堂獻奏

 

2013復活節聯合聖樂崇拜序曲_Holy ! Holy !



李念樑(NienLiang Lee)指揮懷恩管弦樂團於復活節聖樂崇拜獻奏" Holy! Holy! " 此曲將聖詩 " Holy! Holy! " 和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第四樂章融合為一,莊嚴的音樂在神的殿中獻給榮耀 復活的主甚是美好


2013復活節聯合聖樂崇拜序曲_基督復生



李念樑(NienLiang Lee)指揮懷恩管弦樂團(Grace Orchestra)於2013年復活節聖樂崇拜之殿樂獻奏"基督復生歌"

我心靈得安寧_It's well with my soul



李念樑(John NienLiang Lee)指揮懷恩管絃樂團於2011年7月24日獻奏"我心靈得安寧"(It Is Well with My Soul)


  「我心靈,得安寧」,歌詞是由一位芝加哥的長老會平信徒「史派福(Horatio G. Spafford)」所寫的。他是 1828 年 10 月 20 日出生於紐約州的北特羅依(North Troy, New York)。在他年輕時,他就在芝加哥開辦了一間很成功的律師事務所,雖然他名利雙收,他卻對教會的活動一直保持熱忱的支持。

  他與當時的福音派領袖,如慕迪(D. L. Moody)等人,都有很親蜜與持續的往來;當年一位很著名的福音派音樂家史戴賓(George Stebbins)如此形容史派福:「他是一位絕頂聰明而又細緻的人,他也非常屬靈,並且認真勤讀聖經!」在 1871 年的芝加哥大火發生的前幾個月,史派福在密西根湖畔大量投資在房地產上;因此,他的投資也都毀於這次的大災難裡了!因為他希望讓他的太太與四個女兒能好好地休息,而且他也希望能幫助慕迪與山奇(Moody and Sankey)他們在英國的培靈佈道活動,他就安排他的家人在 1873 年 11 月來一趟歐洲之旅。

  他在出發前一刻,因為業務上的需要而必須留下來,於是他只好送他太太與四個女兒依原訂的船期,登上汽船(S.S. Ville du Harve)前往歐洲;而他自己則預計在幾天之後,處理完相關業務,再前往歐洲與妻女會合。

  但是,在 11 月 22 日,這一艘由美國前往歐洲的船,被另一艘英國輪船(Lochearn)撞上,在短短的 12 分鐘裡就沉沒了!幾天之後,海難的生還者終於在威爾斯的卡迪夫(Cardiff, Wales)登岸;史派福太太給她先生發了一封電報:「只有自己獲救(Saved alone)」!

  史派福隨即乘船前去與他摯愛的妻子會合,當他搭船來到他四個女兒溺斃的海域附近時,他寫下了這一段描述他自己內心深沉悲慟的歌詞:「憂傷來似浪滾!(When sorrows like sea billows roll ……)」然而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史派福寫的這一首歌曲,並沒有只停留在人生的悲哀與苦難的主題上,反而是著重於第三段歌詞的「基督的救贖大功」,第四段歌詞的「盼望基督第二次榮耀的再來」!

  由一般的人性來看,像史派福這樣經歷了失去四個女兒的慘痛悲劇之後,還可以寫出如此明確的宣告:「我心靈,得安寧(It is well with my soul)」,實在是奇蹟!

  史派福夫婦在 1881 年,帶著兩個年幼的女兒與一群朋友,離開了芝加哥,前往耶路撒冷定居;他們在那裡建立了一個美國殖民地,來照顧當地的貧病無依的人;雖然史派福在八年之後,亦即 60 歲時(1888 年)去世了,但那些重要的事工仍然繼續推動!在他的女兒(Bertha Spafford Vesper)所寫的一本書「我們的耶路撒冷」(Our Jerusalem)裡,記載了這一特別的家庭與他們所推動的事工的故事。

  布利斯(Philip P. Bliss)深深地為史派福的經歷與其歌詞內容所感動,因此他為這首歌譜了曲;並在 1876 年,被收錄於福音讚美詩集第二集裡。布利斯是一位多產的作家,在他短短的一生裡(1838 - 1876),他寫下許多的讚美詩的詞與曲;在阿尼色弗兒童之家所使用的「頌主新歌」裡面,布利斯所作詞曲的詩歌,共有 14 首!(如 406 你孤單嗎、478 你的光當照耀)。

  在我們的一生中,難免會遇上風浪,遭受打擊;即使像阿尼色弗的孩子,雖然他們是那麼幼小,然而很多孩子都已經經歷過人生重大的磨難!尤其在一個人心浮動、經濟又不景氣的變動環境裡,失業問題、婚變、意外喪親等等諸多打擊都可能無情、而且無法預期地發生!我們應該如何去面對?我們要如何幫助這些年幼的孩子去面對這些折磨與艱辛?

  聖經詩篇 46 篇 1 節說:「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我們與阿尼色弗的孩子,都可以從史派福所寫的這一首詩歌「我心靈,得安寧」裡,學習倚靠 神,不論環境順逆,我都確信主會引領我們,我們的心靈,也會享受無比的安寧。



有時享平安,如江河平又穩,有時憂傷來似浪滾,不論何環境,我已蒙主引領,我心靈,得安寧。得安寧。

撒但雖來侵,眾試煉雖來臨,但有主美證在我心,基督已看清,我乏助之困境,甘流血救贖我,賜安寧。

回看我眾罪,全釘在十架上,每念此衷心極歡暢,主擔我重擔,何奇妙大恩情,讚美主!我心靈,得安寧。

求主快再來,使信心得親見,雲彩將捲起在主前,號筒聲吹響,主再臨掌權柄,願主來!我心靈必安寧。

聖保羅組曲_第四樂章_St. Paul's Suite for string orchestra by Gustav Holst


St. Paul's Suite for string orchestra by Gustav Holst_I. Jig II. Ostinato III. Intermezzo IV. Finale (The Dargason)

這首輕鬆歡快的組曲 ,是霍爾斯特為哈默史密斯的聖保羅女子學校交響樂團譜寫的。 他是該校的音樂指揮,1913年那裡開闢了一個新的音樂區,有一間隔音室 , 室內有兩架鋼琴和一張足以放置最大琴譜的桌子。根據霍爾斯特的女兒伊莫金的說法, 這個地方對霍爾斯特有著深遠的影響。

「聖保羅組曲」是他在那裡寫出的第二部作品 , 4個樂章充滿了英國民間音樂精神和充沛幽默情緒。

第一樂章(Jig) 是英國吉格舞曲
第二樂章(Ostinato), 音樂節奏急速 持續不變 低音效提琴奏初一種單調、 反覆無休止的紡車車輪旋律。
第三樂章(Intermesso), 低沉的間奏曲,在撥弦伴奏下,獨奏小提琴奏出動聽的旋律。
第四樂章(The Dargason), 終曲的主調是一段活潑的民間旋律達加森(Dargason), 而後,它與綠袖子(Greensleeves)合而為一。

這就是1913年創作的「聖保羅曲目」中最著名的弦樂曲。 「St Paul's Suite 」這一組曲是霍爾斯特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Holst, Gustav_1874.9.21_1934.5.25

英國作曲家, 受父親音樂啟蒙,而後就讀皇家音樂學院(Royal College of music) 後來在該院執教,並和佛漢 威廉士結為知交。18歲公開演奏管風琴,此時白遼士(Berlioz)的管弦樂法對他影響很大。
他對印度文化也頗有興趣,於是創作了室內歌劇 「娑維徳利」(Savitri) 1909 以及合唱作品 「梨俱吠陀讚美歌」 。但因患神經炎數次發作而無法再彈琴,改吹長號,一度在樂團擔任長號手, 一生大部分時間從事音樂教育。

最著名的作品「行星組曲」 ,寫於1914-1916年間,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 這部作品才流傳開來。















上帝的羔羊_Agnus Dei



Agnus Dei,拉丁語意謂上帝的羔羊,在基督教神學及古猶太教中原指耶穌基督作為理想的「為全人類贖罪」的祭品的角色,這比喻源自古猶太教在踰越節時屠宰小羊,將羊血塗在門戶邊上的獻祭儀式。
藝術及聖禮 在宗教藝術中,Agnus Dei經常被繪畫成一隻承擔著十字架的小羊。摩拉維亞弟兄會的圖章亦使用了這圖案並在周圍刻上字句「Vicit agnus noster, eum sequamur」。(我們的小羊得勝了,讓我們跟隨他。)

古舊十架 (The Old Rugged Cross )



李念樑 (Nien-Liang Lee)與懷恩管弦樂團(GBCO)於2012年復活節在懷恩堂的獻奏



各各他山嶺上,孤立古舊十架,這乃是羞辱痛苦記號; 神愛子主耶穌,為世人被釘死,這十架為我最愛最寶。

主寶貴十字架,乃世人所輕視,我卻認為是神愛可誇; 神愛子主耶穌,離棄天堂榮華,背此苦架走向各各他。

各各他之十架,雖然滿有血跡,我仍然以此架為美聖; 因在此寶架上,救主為我捨命,擔我眾罪使我蒙恩拯。

故我樂意背負,此奇妙的寶架,甘願受世人輕視辱罵; 不日救主再臨,迎接我同昇天,永遠分享榮福在天家。

故我愛高舉十字寶架,直到在主台前見主面, 我一生要背負十字架,此十架可換公義冠冕。


鄉村騎士間奏曲_Pietro Mascagni: Cavalleria rusticana - Intermezzo



《鄉村騎士》是述說義大利西西里島的鄉村裡所發生的一起真實的情殺事件,在劇情最緊繃的時候,這首間奏曲彷彿是用最甜美抒情的方式寫緊繃,就好像用幽默寫悲傷、用喜劇寫悲劇,這是馬斯康尼這位麵包師的兒子26歲時的作品,在當時這部歌劇一舉成名。


這首動人的「鄉間騎士間奏曲」,曾用於多部電影配樂如「教父第三集」、「可魯」,也曾用於汽車「Lexus LS 460L」的廣告背景音樂。其實這是一齣描述三角戀情的歌劇,最後以悲劇收場,旋律美得悲悽,宛如繁華落盡的蒼涼,也如同沒入無盡黑夜之前的最後一抹晚霞。

馬斯康尼的獨幕歌劇《鄉間騎士》是義大利寫實主義歌劇最成功的代表作品之一,從首演大獲成功之後,百餘年來一直在全球各大劇院不斷上演,廣受全球樂迷歡迎,由義大利名導演柴菲萊利執導的這一部《鄉間騎士》,全片在米蘭史卡拉ICET影棚以及西西里島的鄉間取景,透過實景影像的鋪陳,將寫實主義的精神表露無遺,飾演杜利多的頂尖男高音多明哥唱作俱佳,也是本片最精彩之處。

義大利作曲家馬斯康尼(Pietro Mascagni,1863-1945)的音樂路並非順遂,他的父親是位麵包師傅,從小就禁止他接觸音樂,因為他的父親認為音樂是無法填飽肚子,長大最好當律師賺錢最實際。只是馬斯康尼始終不減對音樂的熱愛,曾私下拜人為師學習音樂,直到他的叔叔收養了他,讓馬斯康尼終於可以好好學習音樂。後來他的作品贏得貴族青睞,栽培他前往米蘭音樂院就學。1889年,馬斯康尼以歌劇「鄉間騎士」參加出版商的作曲比賽,贏得首獎,在羅馬的首演也大獲成功,如今在世界各地仍然是非常受歡迎的歌劇,成為義大利歌劇的代表作品之一。只是當年二十六歲的馬斯康尼以《鄉間騎士》創下事業高峰後,終其一生的作品再也無法超越《鄉間騎士》,始終是他的遺憾。

馬斯康尼一生的盛極而衰,雖然他少年得志,晚年創作的不如意讓他有著往事不堪回首之感,而二次大戰期間對於墨索里尼政權的熱情擁抱,在隨著戰事節節敗退,依附墨索里尼政權所得的財產與地位,也隨著墨索里尼下台而煙消雲散。晚年的他窮困潦倒,病痛纏身,最後抱憾抑鬱而終。

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

You Raise Me Up

李念樑 (Nien-Liang Lee) 與懷恩官弦樂團於2013825日於懷恩堂英文堂之獻奏_此版本為戴國俊編譜



You Raise Me Up (
你鼓舞了我) By Josh Groban

When I am down and, oh my soul, so weary;
當我失落的時候,噢,我的靈魂,感到多麼的疲倦;
When troubles come and my heart burdened be;
當有困難時,我的心背負著重擔,
Then, I am still and wait here in the silence,
然後,我會在寂靜中等待,
Until you come and sit awhile with me.
直到你的到來,並與我小坐片刻。


You raise me up, so I can stand on mountains;
你鼓舞了我,所以我能站在群山頂端;
You raise me up, to walk on stormy seas;

你鼓舞了我,讓我能走過狂風暴雨的海;
I am strong, when I am on your shoulders;
當我靠在你的肩上時,我是堅強的;
You raise me up… To more than I can be.
你鼓舞了我...讓我能超越自己。


There is no life – no life without its hunger;
沒有一個生命 -- 沒有生命是沒有渴求的;
Each restless heart beats so imperfectly;
繹動的心不安地跳動著;
But when you come and I am filled with wonder,
但是當你來臨的時候,我充滿了驚喜,
Sometimes, I think I glimpse eternity.
有時候,我覺得我看到了永恆。


You raise me up, so I can stand on mountains;
你鼓舞了我,所以我能站在群山頂端;
You raise me up, to walk on stormy seas;
你鼓舞了我,讓我能走過狂風暴雨的海;
I am strong, when I am on your shoulders;
當我靠在你的肩上時,我是堅強的;
You raise me up… To more than I can be.
你鼓舞了我...讓我能超越自己。


巴哈清唱劇「沉睡者的甦醒」_Sleeper's Awake






彌賽亞神劇_哈利路亞大合唱_Hallelujah Chorus



「哈利路亞」是韓德爾的神劇《彌賽亞》中的一首選段,被編排於第二部份的最後一首曲。根據欽定版本,本曲為第44首。「哈利路亞」是全首《彌賽亞》中最廣為人知的一段,而「哈利路亞」(Hallelujah)是「讚美耶和華」的意思(耶和華是聖經上永生上帝的名字),是基督徒當讚美上帝(神)時所用的歡呼語。


站立傳統:

「哈利路亞」另一個為人所熟識的事(也是不成文的傳統),是每當奏起此曲時,在場聽眾都會自動的站立。據聞這樣的舉動是出自1743年3月在英國的首演時,國皇喬治二世在聽到「哈利路亞」一段時突然間站立,其他人見到國皇站立,也隨即跟著一同站立,傳統便因此而起。至於當時喬治二世站立的原因,長久以來衍生出各式各樣的解讀,較常的包括有:

• 喬治二世被音樂那份震憾所感動,因而站立;
• 喬治二世對基督教信仰中耶穌復活的內容表示尊重,因而起立作致敬;
• 喬治二世聽到樂曲中有小號和定音鼓的聲音,出於好奇而站起來想看清楚演奏者而已。

由於小號除了在第一部份的「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第17首)中使用過外,一直都沒有使用;定音鼓更是全曲中首次使用,因而引起了喬治二世的注意,而旁邊的人,基於對國皇要尊重的禮儀,見到他站來時便不敢坐下,盼盼起立。

但經過學者多年來的研究,發覺現時所保存和掌握的資料,皆不能證明喬治二世當日真的有出席過這場音樂會,而有最直接提及國王站立聽「哈利路亞」的講法,要等到1780年的一封個人書信中,以覆述的方式提及過喬治二世這個行為;由於並非第一身經歷,且經年已久,真偽與否難以判斷。而於1750年代另外的個人的書信中,亦略有提及過觀眾在聽《彌賽亞》時.於部份合唱曲目中有站立,但是否包括是「哈利路亞」亦無法得知。不過這個「慣例」就無意間被留傳下來。

為聖詩《奇異恩典》創作歌詞的牧師約翰•牛頓於1784年的一篇講道中,借聽到《彌賽亞》「哈利路亞」時站立的行為,有這麼的說法:

“ 「……(這個行為)只是代表在這個開明年代,人們假裝地表示喜歡這首音樂,還是真心的相信全能的上帝能真正掌管大能?……」 ”

他所指的,是如果以聽「哈利路亞」時站立純綷只是因為一種「趕潮流」,人做我亦做的態度,但在個人的信仰歷程中沒有領悟出基督再臨時的準備和喜悅,這樣的信仰基礎其實是非常薄弱,很容易就會被罪惡所擊倒。

從牛頓所帶出的反思,可以套用於現今在聽「哈利路亞」時是否應該站立,道理也是一樣。站立是對基督教復活概念的一種認同感,而如果沒有相關宗教信仰概念或領會時,選擇不站立亦是可接受的做法。

認識懷恩堂管弦樂團



這裡是基督教浸信會懷恩堂管弦樂團 GBC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的部落格, 懷恩堂管弦樂團是由一群具備古典樂器專長的大小朋友所組成的古典聖樂樂團, 年齡層分布相當廣泛, 成員來自高中, 國中, 國小音樂班, 大學音樂系, 社團, 以及愛好古典音樂的社會人士所組成, 其中包含基督徒& 非基督徒, 每個月第四週固定於懷恩堂中文崇拜&英文崇拜配合詩班參與聖樂獻奏, 宣揚主的恩惠&大能&慈愛, 將上帝賜予團員的音樂恩典回歸上帝, 將一切的感恩頌讚與榮耀全部歸於宇宙萬物的起源, 全能的造物主, 全能的耶和華上帝 !     


憑藉著上帝的大能&旨意, 2004年草創至今, 在李念樑老師, 謝儀娣師母, 以及歷任團長趙金蘭, 陳語馨, 林顗德, 弦樂分部老師陳勝哲, 戴國俊細心的帶領之下, 樂團由草創初期的零散編制發展至今初具規模程度, 經歷2次大型周五音樂會, 中英文堂獻奏, 以及每年7, 10月的台大醫院愛心音樂會, 在上帝&耶穌的帶領之下, 將福音宣揚到需要心靈慰藉的人心裡, 將愛心的種子散布到社會每個角落, 在主的國度裡, 我們是一家人, 有著共同的信念, 使命 ,價值觀, 要為上帝而活, 成為神的器皿 !